一封简短寄语,承载着无数中国篮球人的期望——青岛随队记者在社交媒体上写下“希望小曾能追梦成功”,成为中国篮球今夏留洋大潮中最温情的注脚。
六月初夏,青岛国信篮球训练基地,训练馆里回荡着球鞋与地板的摩擦声,十九岁的曾凡博正在进行出国前的最后一次单独训练,汗水浸透了他的运动衫,但他的眼神始终专注。
“其实不只是cq9电子小曾,整个中国篮球圈都在悄然发生变化。”一位长期跟队采访的青岛记者这样说道,“今年夏天,可能成为继姚明时代之后,中国球员开启留洋之路的又一个高峰。”
“小曾,展翅高飞吧!希望你在海外一切顺利,追梦成功!”六月中旬,青岛随队记者在个人社交媒体上发布了这段简短的文字。
这条看似平常的祝福,迅速在篮球圈内引发共鸣,不到半天时间,该条动态下聚集了上百条评论,其中包括多位体育媒体人、前职业球员和俱乐部工作人员的留言。
“这不仅仅是对一个年轻人的祝福,更是整个中国篮球界对留洋球员的集体期许。”资深篮球评论员杨毅在接受电话采访时表示,“记者们常年跟随球队,最了解这些年轻球员的成长历程,他们的发声往往代表着行业内部的真实声音。”
这种自发性的寄语,折射出中国篮球界对新一代球员留洋的普遍支持态度。
曾凡博的留洋之路并非个例,这个夏天,中国篮球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“出海潮”。
六月初,上海大鲨鱼队的郭昊文宣布将参加NBA球队试训;六月中旬,辽宁队的张镇麟被曝正在与美国经纪人接触,计划征战夏季联赛;同期,北京队的范依铭也已经抵达美国开始特训。
“这可能是自2007年易建联参加选秀之后,最有规模的一次集体留洋尝试。”篮球经纪人刘家成表示,“与以往不同的是,这次的主力军是1999-2003年龄段的年轻球员,他们更有冲击力,也更具可塑性。”
数据显示,目前至少有八名中国球员正在或计划前往海外联赛锻炼,其中包括NBA、G联赛、澳大利亚NBL联赛以及欧洲各级别联赛,这种多层级、多渠道的留洋模式,标志着中国篮球人才培养进入新阶段。
与以往俱乐部“严防死守”形成鲜明对比的是,如今各球队对球员留洋持更加开放的态度。
青岛国信海天篮球俱乐部总经理张北海在接受采访时表示:“我们认为球员到更高水平的联赛锻炼,无论对个人成长还是对中国篮球整体水平提升都有益处,俱乐部不会为球员设置障碍,反而会尽力提供支持。”
这种态度的转变源于多方面因素,CBA联赛限薪令的实施,使得球员海外发展的经济差距缩小;中国篮协推出的“球员海外发展扶持计划”,也为留洋球员提供了制度保障。
“现在俱乐部更加意识到,培养出高水平球员最终是双赢的。”张北海补充道,“即使球员未来回到CBA,他们带回来的经验和技战术水平也将提升整个联赛的竞争力。”
留洋之路并非坦途,语言障碍、文化差异、竞争压力,这些都是年轻球员必须面对的挑战。
2019年,曾凡博就曾赴美国打球,期间经历了伤病和疫情的双重考验。“那段时间确实很艰难,”他在之前的采访中坦言,“但正是那些困难让我变得更加强大。”
篮球专家王猛指出:“现在的年轻球员准备更加充分,很多人从少年时期就有海外训练经历,语言能力也不错,这为他们适应海外生活提供了很大帮助。”
除了个人能力的准备,球员背后的支持团队也日益专业化,包括经纪团队、训练师、营养师在内的整套服务体系,正在帮助年轻球员更好地应对留洋生活中的各种挑战。
留洋潮的出现并非偶然,它是中国篮球多年积累和改革的必然结果。
从2017年中国篮协推出“双国家队”制度,到近年来各类青年人才培养计划的实施,中国篮球正在构建更加开放的人才培养体系,国家体育总局篮球运动管理中心主任王玄表示:“我们鼓励球员走出去,到更高水平的联赛中锻炼提高,这是提升中国篮球整体水平的重要途径之一。”
这种开放的态度也体现在球迷文化的变化上,相比以往对留洋球员“眼高手低”的质疑,现在更多球迷表现出理解和支持,在虎扑等篮球论坛上,关于留洋球员的讨论更加理性,球迷们能够客观分析球员的发展前景和可能遇到的困难。
“我们需要给这些年轻人更多时间和空间,”前国手王仕鹏在解说比赛中提到,“不是每个球员都能立即打上比赛,适应过程是正常的,重要的是他们能够在高水平环境中持续进步。”
这波留洋潮对中国篮球的长期影响可能超乎想象。
从短期来看,球员个人能力的提升将直接增强国家队的竞争力,2023年男篮世界杯和2024年巴黎奥运会已经迫在眉睫,这些在海外磨砺的球员很可能成为国家队的中坚力量。
从中期来看,留洋球员的示范效应将激励更多年轻球员勇敢追梦,中国篮球人才成长的路径正在多元化,不再局限于传统的青年队-俱乐部-国家队模式。
从长期来看,这批球员未来无论是否回国发展,都将成为中国篮球与世界篮球交流的桥梁,他们的经验将帮助中国篮球更好地融入世界篮球发展的大潮中。
“我们正在见证中国篮球的一个转折点,”北京体育大学篮球教研室主任毕仲春教授表示,“这种开放的态度和多元的成长路径,正是中国篮球所需要的,也许不是每个留洋的球员都能成为明星,但这个过程本身就在改变着中国篮球的生态。”
夏日的阳光洒在训练场上,曾凡博结束了一天的训练,他拿起手机,看到了队记发来的祝福,嘴角泛起一丝微笑。
“感谢所有人的支持,”他在随后更新的微博中写道,“无论前路如何,我都会全力以赴。”
这个夏天,中国篮球的留洋故事才刚刚开始。
评论